——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
交通现代化以质量效益、一体化融合和创新驱动为特征,对人才培养结构、质量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山东交通学院以服务交通为使命担当,自2012年开始招收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坚持“职业导向、特色发展”理念,以“生态融合、工程贯穿”为主线,实施“课程体系生态化、教学范式化和教学资源数字化”,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效,实现从国家特需人才培养试点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到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的双重跨越。
一是服务国家特需,构建弹性开放课程体系,绘制人才培养精准蓝图。以“交通强国”战略为靶向,明确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培养“生态位”,定义职业能力目标(学习力、行动力和创新力);以价值共创共享为牵引,建立“校企协管”育人共同体,持续推进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和内容更新。
二是构建“三种能力、四段路径、五化融合、多维评价”立体化教学范式,实现教学从“个体经验”向“工程培养”转变。实施四段路径,即理论方法、仿真建模、工程项目、成果产出;推进五化融合,即案例化、任务化、项目化、互动化、思政化,重塑课堂生态;构建涵盖全过程、多主体和多方式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能力进阶,即学习力固本、行动力提能、创新力突破。
三是“教材筑基、案例搭桥、平台共享、网络协同”,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驱动教学数字化成功转型。主编互联网+教材5部,校企合作开发特色教材2部;建成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4门、优质案例库4个;上线4门数字课程,建设交通大数据中心及仿真实验平台;搭建数字化协作教学网络。
成果实施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能力有效提升,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0余项,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15项;一次就业率在85%以上,50%以上就业于大型国企和科研院所。成果被青岛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借鉴应用,受益学生达3000余人。山东新闻联播等10余家媒体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错位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缺乏行业共识,教学内容更新迟滞,未能动态响应新业态、新岗位对人才能力及素养要求。
(2)教学方式平面化
教学设计系统性不强,实施路径不清晰,未形成有效的教学范式,学生难以实现能力有效跃迁。
(3)教学资源支撑度不高
课程教学资源碎片化,缺乏行业特色教材、案例库以及有助于提升能力的数字化平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