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共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蔺庆海博士和黄健畅博士分别成功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资助,实现该类别项目数量历史新突破,充分展现了学院在科研组织、团队协作与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效。

蔺庆海博士,1993年出生,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智慧交通系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智能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控制、智能网联与车路协同、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师从何兆成教授,现为学院可持续交通研发团队与智能交通研究团队骨干成员。此次获批的项目《低渗透网联环境快速路出口匝道衔接区车辆轨迹与信号控制协同优化》,聚焦城市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区这一城市交通系统固有瓶颈,针对复杂车辆交织行为带来的交通冲突与交通拥堵频发问题,面向智能网联车辆有限渗透率条件,研究不同拥堵场景下网联车辆轨迹与交通信号控制协同优化方法,旨在弥补单一控制措施的不足,实现宏微观协同优化,助力衔接区瓶颈缓解。

黄健畅博士,1995年出生,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师从宋国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联与自动驾驶车辆、交通流理论、交通能源排放及交通大数据应用。作为学院可持续交通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他此次获批的项目《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环境下的新型混合交通流“流-速-密-能”建模研究》,围绕自动驾驶车辆的规模化渗透引发“新型混合交通流”能耗演化机理变化,面向交能融合的先行应用场景——高速公路,开展自动驾驶与传统驾驶新型混合交通流“流量-速度-密度-能量”建模研究,拟解决自动驾驶共性工况特征提取、异质车队能耗演化机理解析及四参数耦合关系建模等关键问题,为高速公路能源设施设备布设与动态管理提供模型理论支撑。
据悉,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向青年科研人员设立的重要人才类项目,旨在支持青年学者自主选题、独立开展研究,为青年学者科研事业起步提供关键支持。
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科研项目培育与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育与科研平台的搭建,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两位青年博士的成功立项,反映了他们在科研方向上的探索与积累,同时体现了学院在青年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方面的阶段性进展。
后续,学院将持续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科研支持与服务,推动科研创新与交通特色学科建设深度融合,力争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学校服务交通行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切实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文/厚雨佳 图/ 蔺庆海、黄健畅
编辑:王梅雪 审核: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