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星雨,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研交通221班研究生,中共党员,国家奖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三等学业奖学金获得者。师从刘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筹模型构建及求解、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轨道交通复杂网络等。攻读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篇,其中包括中科院三区SCI论文外审定稿1篇、中文核心论文期刊1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其中包括省科技创新研究院刊物1篇;多次参与省重点课题,并负责核心内容;独立立项负责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
科研突破:探索求真,创新不止
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作为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两大核心技术和研究前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与交通行业的交叉融合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LSTM可应用于解决交通OD预测问题、GCN可应用于网络拓扑结构刻画及交通违法人像识别,解决了传统交通研究常见的精度不高、数据质量要求严格等问题。同时刘星雨也注重传统交通运筹问题的创新研究,比如构建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解决现实生产和调度问题,通过对染色体编码的独特构建,为最优化求解算法提供广阔和高质量的解空间,缩短了运筹模型的迭代时间并提高了解的质量。
科研方法:于生活观察,与实际结合
在谈及自己的科研方法时,刘星雨认为在构思之前首先要重视积累,做到“于生活观察,与实际结合”。他解释道:“交通来源于生活,在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时,我常观察城市道路、信号灯、地铁组织情况、高铁启动时的咽喉区变轨,在组织上有没有什么创新,还存在哪些问题。并以这些积累作指导,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济南的潮汐车道、联动式掉头是否真的能提高整体效率,对于交通流的影响是怎样的?济南地铁有如此多的站台客流,一旦线路中断或节点失效要怎么疏散呢?单一节点失效对整个轨道网络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导致级联失效?正是由于平日观察的细致,在研究这类方向问题时,才会立刻想到好的组织形式,让车辆、行人在脑海里“动起来”。
师友同行:团队合作,勤学苦练
刘星雨师从刘杰副教授,在刘杰老师的带领下,“知行研究团队”牢记刘老师的嘱托与教诲,将知行合一融入生活与科研之中。刘老师不仅将自己的GIS、编程、算法等技术倾囊相授,更是强调做好科研所保持的基本素养和韧性,常常对他说“时间投入是搞好科研的最基本要素”。为此刘星雨到研三仍保持着每周精读两篇文献、书写周总结、定期向导师汇报的习惯,这也促成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生活中刘老师对刘星雨而言更是亦师亦友,不仅关心他的学术想法,同时关注实践情况,为他联系了实习单位、邀请师门去家中做客、在困难时常常的鼓励和指导、为高年级的同学树立起互帮互助分享型组会机制,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师门氛围。刘星雨在知行团队中能够彼此讨论、共同进步、汲取养分离不开刘杰老师的指导,也离不开同门师兄弟的鼓励。
刘星雨认为,做科研要脚踏实地、笃行致远、学以致用。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研究生要自觉于生活中积累、于师门的组会中积累、于文献中积累,即使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能荒废求学时养成的良好习惯,科研学习是伴随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同时,他也深信,不管未来自己处于何种岗位,都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力求创新,这是读研三年养成的一种宝贵品质,只有做到坚持自我、保持热情,才能践行“笃行致远、学以致用”,不负师门的教诲和学院的栽培。
编辑:王梅雪 审核: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