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渝,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研交通221班研究生,中共预备党员,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获得者,山东交通学院首届“科研之星”获得者,学院研究生会学习部部长。师从冯海霞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高速公路恶劣天气监测预警、机动车污染物)。
科研之路:坚定初心,直面挑战
王兴渝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初衷,致力于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解决交通上遇到的瓶颈,为社会带来更具应用价值的创新技术。他发表表SCI论文3篇、中文EI核心论文1篇,在“2023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计划赛道”竞赛、“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7项,校级奖励8项。担任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省级竞赛)评委。
在谈及科研经历时,王兴渝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回忆起自己第一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SCI二区的论文,尽管如今看来还有诸多稚嫩之处,但那无疑是他科研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当时论文被录用的那一刻,心情无比激动,那种喜悦和成就感难以言表。它给了我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底气。”王兴渝说道。
此后,他在投稿更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多次遭遇拒稿。但他从未气馁,而是将每一次失败都视为成长的契机。“科研的道路本就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每一次被拒稿后,我都会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实验设计,向导师和同学请教,力求让论文的每一个细节都更加完美。”正是这种坚持不懈、勇于试错的精神,让他陆续发表了SCI论文3篇(一区1篇、二区2篇)、中文EI核心论文1篇。
“做科研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看到核心。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和假设。”这是王兴渝的科研之道,正是由于他真心热爱、无惧挑战,才能在科研路上稳步前行,不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
恩师同行:恩师陪伴,砥砺前行
在王兴渝的科研生涯中,导师冯海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刚进入实验室开始,冯老师就根据他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为他制定了详细的三年规划。“冯老师就像我的伯乐,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点迷津,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王兴渝满怀感激地说道,“她不仅在学术上对我严格要求,还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她会仔细地帮我修改每一个语句,指出存在的问题,让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导师的言传身教让王兴渝明白,科研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思想上的积累和提升。“冯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研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懂得了做科研要有耐心、有毅力,要不断追求卓越。”
使命担当:追寻梦想,勇攀高峰
王兴渝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交通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等众多荣誉。同时,他还申请了1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并担任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评委。
面对这些荣誉,王兴渝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这些荣誉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但也是对我未来的鞭策。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王兴渝将过去的荣誉变成动力,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方兴未艾、矢志不渝,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科研纯粹的热爱与执着。
目前,他正在全力备战博士研究生阶段,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他将始终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态度,诠释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谦逊坚定、迎难而上、向光而行,用自己的智慧和担当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王梅雪 审核:李晓